农历2023年。农历根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每一次月相朔望变化为一个月,截止到2023年3月,是中国农历的第2023年。农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是一种阴阳合历。
古代典籍和甲骨文中均对农历多有记载,大量历史典籍记载农历始于黄帝时代。农历阴阳合一的历法规则一般认为产生于商代。1912年我国开始采用西元历法和我国传统历法农历并用。
农历是我国传统历法,又有阴历、华历、夏历、汉历、国历等名称,是一种阴阳历,取月相的变化周期即朔望月为月的长度,参考太阳回归年为年的长度,通过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与回归年相适应,按照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登基为元年,今年是农历开元4714丁酉鸡年(公元2017.1.28~2018.02.15),我国传统历法比西方历法早2697年,用西元年份+2697即是我国传统历法的年份。
我国采用的阴历,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的阴历,而是“阴阳历”。它既采用月相来计算日期,同时又采用闰月的方法与太阳年协调一致。
由于阴阳二历每年相差约11天,3年就相差约1个月。为了能使这种历法适应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于是规定每两年或3年增加1个闰月,每19年设置7个闰月。19年为一个闰章,81章为一统,3统为一元,每元是4617年,元之后,又周而复始。
阴阳历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悠久的历史了,早在中国黄帝时代,已经知道1年有365.25日,1月是29499940日,一年有12710月,并以此为基础,编制了我国古代六历:黄帝、颛顼、夏、殷、周、鲁。比如我国采用19年7闰的方法,要比希腊早几百年,这说明我国古代历法是很先进的。西汉末年,刘歆依据邓平的《太初历》而改的三统历,南齐祖冲之编的大明历,唐朝傅仁钧编制的戌寅元历,都是有名的阴阳历。
阴阳历经过历代历法家的整理修改,在我国一直沿用到现在。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我们熟知的二十四节气和许多农谚都是以它为基础的,因此人们也管它叫农历。
在世界上真正的阴历早巳废止了,但在我国为了不打破传统的习惯,阴阳历一直保存下来。这就是日历上用小号字排印的农历的日子。
农历没有多少年一轮回的说法,即农历没有循环。
万年历是没有循环的,60年一循环那是干支纪年的年的部分,农历的规律很复杂,不存在循环这么一说,但是有一个大约的相似部分。一定年份之内,会偶尔出现部分的日历相同。过了这部分,下部分不会重复,不会构成周期。因为农历部分是以“天象”定日历的,因此不存在周期之说。
使用的农历(又叫夏历)的特点是:既重视月相盈亏的变化,又照顾寒暑时令。它规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因为月相变化一周的时间(天文学上叫做一个朔望月)是29.5306日。为了纠正这个误差,所以规定每三年中加一个闰月,五年中加两个闰月,十九年中共有七个闰月,以求年月的结合。
扩展资料:
现今世界上各国通用的公历,是根据古罗马的“儒略历”改编而成的。天文学上把地球绕太阳从春分点回到春分点的时间,称为一个回归年,其长度是365.2422平太阳日。但是儒略历却以365.25日为一回归年,这样每年差不多要长11分14秒,于是产生了误差。
从公元前46年起,积累到16世纪,相差竟达十天之多,结果3月21日的春分日提早到3月11日。于是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10月4日下令第二天(即原来的10月5日)为10月15日。
并且为了避免以后积累误差起见,将设置闰年的办法也予以规定:以公历纪元为标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年是闰年;但逢百之年,能被4整除的并不是闰年,必须要能被400整除的才是闰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农历
参考资料来源:科普中国-为什么说公历比农历更方便 ?
我国传统使用的历法是农历,但是现在社会也在使用阳历,我国是世界上同时使用两种历法的国家之一。在以前我国很多的人们都是习惯使用农历,而农历也叫阴历。尤其是出生的时候,人们都会习惯性以农历来计算,并将以农历的历法作为的生日日期。
我国使用的传统历法农历,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的,所以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当代有很多人认为农历是世界上最科学的历法,其实农历的本质是一种阴阳历,而且农历和阳历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它们制定的方式不一样。农历是观测月亮来制定的,我们知道月亮有阴晴圆缺,并呈一定的周期性,根据这个周期来算的话一个月就是29天12小时44分,因此一年就有354天8小时48分。
而阳历则是根据观测太阳来制定的,依照的是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一个轮回为一年,所以需要的时间就是365天5小时48分。阳历是在现代社会运用最多的,也是运用范围最广的,几乎全世界的人们都在使用阳历。
而且在农历中有一个特别的月份那就是闰月,因为阳历和农历在一年中会相差11天。而我国的古人非常的聪明,每隔两到三年就会设立一个月的闰月,以此来弥补相差的11天。所以在古代农历除了能够看月份外,还可以看季节,而且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也是依据农历来制定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