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富平台2 > 正文

影响再认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再造想象有哪些因素?)

摘要: 再认与回忆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叫做回忆。再认与回忆...

再认与回忆的区别

二者的区别: 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叫做再认,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在头脑中重现叫做回忆。再认与回忆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再认比回忆要容易,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能回忆的一定能再认。 附:再认与回忆(一)再认再认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例如,能认出多年不见的同学,能认出多年前学过的课文,等等,都是再认的表现。考试时选择题、判断题都是通过再认来回答的。再认是记忆的初级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再认比回忆要容易、简单。 虽然再认比较简单,但迅速、确定的再认还依赖于以下条件: 1、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对事物的识记越牢固、精确、熟练,再认就越快、越准确。反之,便会再认得慢且不准确,只有熟悉之感。 2、当前呈现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类似程度。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若变化太大,就难以再认。甚至环境条件(如时间、地点)发生变化,即使本身变化不大,再认也会发生困难。例如,多年不见的童年时的伙伴突然在他乡相遇,就很难再认出来。 3、主体的身心状态。主体的身体状态、情绪状态、期待、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个性特征等均影响着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人身体疲劳、情绪紧张时,再认会困难些;积极的思维活动有助于提高再认效果;独立性强的人比依赖性强的人再认成绩好;个体对事物的期待也影响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 发生再认错误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消失或受抑制而不能再认;一方面是由于联系的泛化而发生误差。严重的不能再认和认错对象在病理状况下经常发生。比如麻痹性患者对与他紧密相关的某一类事物甚至一切事物完全失去再认能力,这种症状通称为不识症。病态的似曾相识症则对他面前感到熟悉的人和事,无论其经历与否,则确认是以前所经历过的,产生了认识和精神上的错乱。 再认对知识的迁移有积极和消极两种影响。当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当前新知识、新技能有积极的效果时,称为正迁移,否则就是负迁移或干扰作用。比如学习英文字母以前,由于掌握了汉语拼音,会对新知识产生熟悉的感觉。消除疑惧心理和紧张情绪,这是好的一面;但是初学英文字母,会在读、写过程中产生混淆行为,使其一些似是而非的知识不能迅速固定下来,从而影响了新知识的掌握,这是坏的一面。随着新旧知识对比和巩固,负迁移就会逐步削弱,再认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所以我们应该正确地认识在知识迁移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由于再认有其方便性的优点和精确性的不足,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能只依靠它来检查学生知识的巩固程度;同时,再认识对那些需要精细、准确掌握的知识,又不失为一种巧妙而有效的检查手段。 (二)回忆1、回忆的概念 回忆是指把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非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得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也就是在某种有关信号刺激下,引起头脑中形成的相关暂时神经联系的兴奋,从而表现为某种知识经验的恢复和提取的心理过程。例如,背诵以前所学的课文就是回忆。考试时填空、问答题都是通过回忆来完成。回忆比再认更困难些。一般来说,能回忆的就能再认,能再认的不一定能回忆。当再认发生障碍时,就会马上转化为回忆,在头脑中追寻曾经的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追忆,是有意回忆的一种特殊形式。所以再认和回忆是紧密相关的两个环节,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再认是针对感官之外的事物而言的,而回忆是针对头脑中所保留的事物的印象而言的。 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但回忆并不只是所保持材料的机械简单的重现,而是通过联想,在许多旧知识经验甚至全部知识经验中加以筛选并有思维参与的过程。保持和回忆虽有联系,但二者毕竟不是同一过程,回忆可以说明保持,而保持下来的内容并非完全能回忆出来。 2、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将其分为无意回忆和有意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任务,不自觉地想起某些旧经验。如“触景生情”就属于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有预定的目的任务,自觉地去想起以往的某些经验。如考试时回忆曾学过的知识,就属于有意回忆。有意回忆有时比较容易,有时则较困难,需要较大的努力,费一番思索才能回忆起来,这种情况就是追忆。 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无须借助于任何中介,由当前的事物直接唤起旧经验的回忆。间接回忆是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才能唤起旧经验的回忆。 回忆与联想。回忆过程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一种在头脑中由一件事物想到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动,它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在头脑中的表现,联想在记忆全过程中都有重要作用。回忆的联想形式出现有如下规律: (1)接近律。在时间和空间上相接近的事物容易形成接近联想。例如,由冬天想到下雪,由天津想到北京。 (2)对比律。事物间相反的特性容易形成对照联想,例如,由冷想到热,由苦想到甜,由痛苦想到幸福。 (3)相似律。当事物之间具有类似的或共同的特性时,容易形成相似联想。例如,由秋天想到丰收,由李白想到杜甫。 (4)因果律。具有因果关系的事情容易形成因果联想。例如,由雪想到冷,由劳动想到成果等。在因果联想中,表现出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更复杂的联想。 综上所述,记忆即人们对经历过的事物经过识记,都可以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下来,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再认和回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基本过程。在整个记忆过程中,可以说回忆和识记是两个相反的过程,识记过程是将识记内容在有关经验中建立联系,而回忆过程是将所需要的内容从有关的经验中“筛选”和提取出来。实践证明,识记时联系越丰富、越系统化,回忆就越容易;反之则越困难。所以,我们在识记过程中要尽量多地形成联系和利用联想,使记忆力获得充分的发展。

普通心理学 再现包括回忆和再认对吗

再认和回忆是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忆材料。为了能做到准确、迅速地把识记材料提取出来,弄清影响再认和回忆的因素是极为重要的。

一、再认的条件

对事物的再认有不同的速度和准确程度,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取决于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如果原有事物或材料很清晰、准确地被保持,当再次出现时,就容易再认,表现为速度快,准确率高;如果保持不巩固或出现泛化现象,再认就困难,表现为速度慢,准确性差。二是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如果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变化不大,就容易再认;如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难以再认。

再认困难时要依靠各种线索,尽量寻找与这一事物有关的情景,特别是事物的特点,一部分特点的出现,往往可以唤起对其他部分的记忆。再认有时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回忆、比较、推理等活动。

影响记忆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影响长时记忆的客观因素主要有三个:时间因素、识记材料的位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1、时间因素

学习后经过的时间越长,保持越少,遗忘越多,但遗忘的速度不是均衡的。

2、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而言, 系列性材料开始部分最容易记住,其次是末尾部分,中间偏后的内容则容易遗忘。原因是前后学习材料相互在干扰,前面学习的材料受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后面学习的材料受前面材料的干扰,中间材料受前、后两部分学习材料的干扰,所以更难记住,也更容易遗忘。

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

识记材料数量越大,识记后遗忘得就越多。例如艾宾浩斯就从控制影响识记的因素入手,用节省法对记忆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定量分析。

通过多年耐心细致的实验研究,他得出了以下结论:音节组的长度与学习速度的关系:音节组的长度增加时,诵读到能正确背诵所需的次数就急剧增加。如识记12个音节只要诵读16.6次就能背诵;而识记36个音节就要诵读55次才能背诵。

识记材料的性质一般来说,熟悉的接近生活的材料遗忘得最慢;有意义的材料较无意义的材料,形象和突出材料较平淡、缺乏形象性的材料遗忘得慢。

扩展资料: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他用无意义的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实验数据绘制成一条曲线,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这条曲线一般称为艾宾浩斯记忆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它的纵坐标代表保持量。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

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

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们很容易地可以回想起在曾经的学习中就有具体真实的例子,白天在课堂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记得不到1/4了,而要是隔不久就复习一次,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很多知识像是九九乘法表就再也没有忘记过了。

这里所谓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这些都是遗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遗忘

百度百科——记忆遗忘曲线

影响再认能力的因素有哪些

再认是当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仍然能够确认出来的。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取决于以下条件:

(1)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

(2)眼前事物与头脑中过去事物的相似程度。

(3)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什么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

语言真正发生后,再认的内容和性质也迅速发生变化。再认的速度和确定性,取决于对原事物记忆的巩固程度和当前事物与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相似程度。

可分为完全再认和不完全再认两种。前者指对当前事物全面确定的再认;后者指对当前呈现的事物仅有熟悉之感。动物学习实验发现,动物在大多数情况下经过学习能够区分两个范畴的刺激,如辨别客体、地点或个体的特性。

影响因素

(1)对原有材料识记和保持的巩固程度。识记越充分,保持越牢固,再认就越快、越准确。反之则容易发生再认困难或错误。

(2)时间间隔。识记和再认之间间隔的时间越短,再认的效果越好。

(3)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变化程度。如果当前呈现的事物与以前识记的事物相似程度高,或者识记时的环境条件变化不大,则容易再认,否则难以再认。

(4)主体的身心状态。再认者的思维活动积极主动,或者以事物存在着期待心理,则再认容易。另外,具有独立性个性特征的人比具有依存性个性特征的人再认迅速、准确。

在此处,尤其是要强调情绪的调整对于再认有很重要的意义,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正负情绪条件下记忆时再认率提高,且在记忆时,具有正负情绪配对的物体记忆起来要高于中性物体再认率要高。

(5)外界的干预性因素可能对再认有一定的影响,如特殊的声音、背景音乐,处在此情此景之下的知识,知识连同背景环境一起被联想时,会唤起熟悉性再认。

发表评论